浅析大班幼儿冲突行为的类型及对策
浅析大班幼儿冲突行为的类型及对策
锦溪环湖幼儿园 冯仙英
[摘要]本研究采用观察法观察了大班幼儿之间的冲突行为,提出了幼儿的冲突行为的类型有争抢型的冲突、分析型的冲突、规则型的冲突三种。并且发现家庭、教师和媒体是影响幼儿产生冲突行为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些因素研究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只要教师和家长进行正确的教育指导,不仅有利于幼儿同伴之间的进一步了解,而且可以去幼儿的“自我中心”和提高社会化。
[关键词]大班幼儿 冲突行为 原因 对策
一、冲突行为的界定
冲突行为是指幼儿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因资源、分析,规则等不一致而出现言语争吵或肢体碰撞的行为。
二、大班幼儿冲突行为的类型
研究者按照引发冲突原因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一)争抢型的冲突
资源包括教学材料、游戏玩具、空间位置,幼儿会因为抢夺或占有某种资源而发生冲突行为。由资源引发的冲突行为有以下几种:
1.由物品引发的冲突
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在文具、玩具的争夺,物品使用的先后顺序,如何使用某样物品和对自己所有物的占有等几种情况。
2.由空间位置引发的冲突
这一类型的冲突是指幼儿因为幼儿所处的空间位置被占用等因素而发生的冲突。例如排队走路和座位等,这类冲突在大班幼儿中时常发生,但持续时间较短。
(二)分析型的冲突
大班幼儿由于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去主动发现问题和现象,然而幼儿之间的已有经验和个人利益导致他们的意见不一,从而引发冲突。
1.经验分歧
由于生长、家庭环境不同,不同幼儿的已有经验也会有所不同。在幼儿园的大部分活动中都需要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如角色游戏中要求幼儿模仿成人世界,一旦幼儿间已有经验存在差异,就必然引发争论和冲突。
2.利益分歧
大班幼儿很容易为了自己想做的事而合同伴发生冲突,比如:在角色游戏中,妞妞和芳芳一起在超市工作,超市生意很好收了很多钱,妞妞说:“这次该我去了,你都去了两次了。”芳芳说:“不要,我喜欢去存钱。”两人就吵了起来。在此案例中,芳芳和妞妞两人都想去存钱,为了个人利益而引发了冲突。
(三)规则型的冲突
教师制定的游戏规则,一定程度上是为了维护班级游戏秩序,便于其管理。因而游戏规则更具有约束性,特定情况下会限制幼儿正常游戏的展开,往往导致幼儿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游戏。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班幼儿对于游戏的情节及玩法有越来越多自己的想法,语言、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也逐渐成熟。在这种情况下,幼儿为了能玩的尽兴,或在竞争情境中获胜就会故意违反游戏规则,其他幼儿由于“单方面尊重权威”、或自身利益受损而与之发生冲突。
三、影响幼儿产生冲突行为的因素
(一)教师因素
1.教师资源的投放和规则的制定
足够的活动空间是幼儿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在考虑人数、类型的基础之上为幼儿提供合理、足够的活动空间。学前儿童处于直观形象思维阶段,需要借助丰富的材料来进行活动,所以教师应在活动前提供足够的资源,以免材料不够而产生冲突。对于规则的制定,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制定,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幼儿做朋友,这样幼儿就会遵守自己定制的规则,从而减少冲突行为的产生。
2.教师的行为举止
到了幼儿园,教师就是幼儿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从而影响幼儿的行为。如果一个教师行为低下,必定也会影响幼儿的行为。比如以前新闻上报道出来的一个教师把幼儿打的满身是伤;教师把幼儿丢在垃圾桶里等。这些不良的行为幼儿看在眼里,也是会去学习、效仿的,对幼儿的心理上产生不良影响。
3.教师的冲突观
在研究者的观察中,教师对待幼儿的冲突行为有两种反应:
一是,有的教师在冲突发生时立即加以干预,使冲突中断。因为他们认为冲突就是打架,是不可以有的,一旦发生就应该马上制止,不能让事情发展下去。这种就是教师充当裁判,由教师判断中断冲突,而不是让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这样会使幼儿过分依赖教师,而自身的社会性就得不到发展,从而也反映了教师对幼儿的不负责。
二是,一些教师会让幼儿先自己解决,如果解决不了,再加以干预,并让他们反思,进行自我评价。因为大班幼儿具有较好的自我判断能力,可以在事后分析自己的对错。这种就是教师对幼儿负责,让他们自己解决,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并且教师在一边指导,让他们知道对错,这样他们就能在冲突中成长,学会更好的与人沟通、交流。
4.对于个别幼儿冲突产生动机的处理
在有些冲突行为中是幼儿想引起他人注意而引发的,对于这些冲突教师应让幼儿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并通过教育类型的活动减少此类冲突的产生,从而让幼儿之间和谐相处。
(二)家庭因素
1.家长的道德水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还是最好的老师,父母先天的言传身教与一举一动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包括他的性格,处事原则等。文化素质高的家长对幼儿的教育也更重视。但我觉得家长的道德品质对幼儿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的。如果父母自己道德水平低下,举止粗俗,那必定会对自己孩子的道德品质产生影响,从而和其他小朋友易产生冲突。
家长应提高自身素质,完善教养方式,注重家庭氛围对幼儿的影响至关重要。改变观念,正确看待幼儿的冲突行为,让幼儿在冲突中成长。
2.家长对待冲突行为的做法
在幼儿发生冲突行为时,家长也要正确看待幼儿的冲突行为,不是一味的用言语去教训幼儿,甚至打幼儿,让幼儿以后不可以这样做,来制止冲突,这样只会让幼儿模仿家长的做法,从而加剧冲突。
(三)媒体因素
当今社会,科技迅速发展起来,一些以图画,影像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新媒体不断涌现,不断改变着幼儿的世界观、人生观。其实,媒体对于幼儿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
好的方面在于媒体中有一些正面形象,可以给幼儿做榜样,学习他们,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与理解。”一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会被编成动画,使幼儿在生动形象的动画情节和动画人物中体会文学美,并直观形象的了解其意义,并学习。
不好的方面在于在媒体中也有一些负面的信息,由于大班幼儿对于是非的判断还是很弱,如果没有成人的正确引导,他们很容易会模仿。比如现在很流行的熊出没,这个动画片很受幼儿喜欢,但里面主人公光头强会拿着锯子砍树,有些幼儿就会模仿他,用手当锯子,去砍别的小朋友。所以,只要遇到类似的情节,幼儿就会去模仿;因此媒体对幼儿的冲突行为也是有影响的。
三、解决幼儿冲突行为的建议
(一)对教师的建议
我觉得教师在处理幼儿间的冲突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教师应与幼儿和睦相处
首先,教师应该转变角色。《纲要》曾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所以教师应该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当发现幼儿之间有冲突行为,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判断来评价对错,而是应该以引导者、鼓励者的角色出现,帮助幼儿自主去解决他们之间的冲突。其次,教师应该尝试“蹲下来”与幼儿交朋友。其实,“蹲下来”不只是身体上简单的一个动作,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身体蹲下来的同时,思想观念同样要“蹲下来”,从而改变居高临下的姿态,与幼儿做朋友,让幼儿感受到亲切。
2.教师应鼓励幼儿自己解决问题
当幼儿间发生冲突时,教师不能直接给予他们一个单纯的评判结果,而是应该站在公平正义的立场上,全面了解事情发生的全过程后,鼓励他们自主解决冲突。那么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引导鼓励幼儿自主解决冲突呢?
首先,要引导幼儿学会如何与人交往。研究者发现,在冲突事件发生中的一些幼儿大多性格倔强,不会与人交往。例如在美术活动中,小沈哭着来告诉老师:“老师,小袁把我的画撕坏了。”当老师去问小袁原因,小袁就只看着老师,不说话。在这个案例中小袁就是不会与人交往,不懂得谦让。所以当幼儿发生冲突行为时,教师应该先让幼儿理清现实,然后让他们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师可在旁边给予一定的鼓励和引导,让幼儿自己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的社会交往能力。
3.教师应适时的进行教育指导
在处理冲突事件后,教师可以以事例的形式在班级中展开讨论,让幼儿自己思考,他们这样做对吗?可不可以?哪里做的不对?让幼儿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明确什么样行为是对的?什么样的行为是大家不欢迎的?让幼儿获得正面的教育信息。
(二)对家长的建议
1.家园共育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学前时期是一个人良好社会性行为形成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的抚养模式和抚养质量如何将直接影响幼儿将来的成长与发展。家长应当树立正确的教养方式,不能过分溺爱、包办代替,助长幼儿的“自我中心”,更不能无条件地满足幼儿的所有要求。相反地家长应该创造条件有意识地设置情境让幼儿遭遇挫折、经历磨难,使之逐步认识到应该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学会宽容和谦让。再次,家长应正确看待幼儿园中幼儿间的冲突行为。由于幼儿年龄特点,幼儿间时常会发生冲突行为。如若教师处理得当,冲突行为非但无害反而有益,因而家长应全力配合教师化解幼儿冲突行为,对于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社会性发展有非常大的帮助。
2.家长正确处理冲突行为
当孩子之间发生争抢的冲突时,家长可以这样做:(1)家长可以引导幼儿一起玩,体验合作的快乐;(2)家长可以让幼儿学会分享,体验分享的快乐;(3)家长可以引导幼儿轮流玩,体验交换玩的快乐。
当产生肢体接触或哭闹等对立情绪比较明显的冲突反应时,家长可以这样做:
(1)先了解事情发生的经过,让幼儿自己说出来,然后家长可以进行询问,然后先让幼儿自己解决,解决不了家长可以引导。
(2)如果幼儿情绪太大,可以先让幼儿稳定下来,再处理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3)根据冲突的起因判断是非给予不同的处理。如果是对方孩子不对,可要求自己的孩子原谅对方;如过是自己的孩子不对,应该要求当面向对方道歉,得到对方的谅解。
(4)始终引导幼儿要和睦相处,懂得谦让、分享。
(三)对社会媒体的建议
社会媒体应加强对动画片的审核,对于一些有负面影响的节目不应播放,或者在节目末尾加上提示,让幼儿知道不能模仿节目中的一些不好的行为,从而一定程度上减少幼儿之间的冲突的产生。